《中国果树》
樊庆军多次到东李楼村培训指导,带领群众外出考察典型果园,并按照省力化、机械化、品牌化模式,帮助该村建立起现代标准化果树示范基地。如今的东李楼村早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这一切,都与樊庆军的努力密不可分。
引进名优良种,打造菏泽特色果品
山农酥梨是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选育的优质、耐贮、晚熟、抗氧化梨新品种。为做好推广种植的前期准备工作,樊庆军主持建立了山农酥梨菏泽试验基地,并对山农酥梨所需的水、肥、土规律和栽培条件、病虫害防治、花期调控、苗木标准化繁育等技术进行细致研究。为让山农酥梨尽快走出实验基地,在菏泽大面积种植,樊庆军早出晚归,有时就直接住到基地,观察总结山农酥梨生长结果习性。经过实验,基地取得了种植3年亩产3000斤、种植4年亩产6000斤的骄人成绩,并且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2021年,山农酥梨的市场价已达每斤20元,亩均效益达10万元以上,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致富果”。
在樊庆军的牵头下,菏泽成立了山农酥梨产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标准,规范了行业管理,并注册了“曹州雪梨”商标。截至目前,菏泽全市共种植山农酥梨5000余亩,为菏泽特色果业可持续发展探寻到了可行路径。
菏泽果树品种很多,但一直没有形成“拳头”产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樊庆军。近年来,樊庆军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合作,寻求适合菏泽的特色果品。经过多方筛选、实验,樊庆军选定了山农酥梨这一优良品种,积极在菏泽推广种植。
“授之以渔”,助力脱贫攻坚
大众网·海报新闻实习记者 张举 菏泽报道
菏泽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樊庆军,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扎根生产一线,主要从事果树良种引进、繁育、技术推广和现代矮砧果园试验推广等工作,致力于给果农送去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菏泽市广大果农无比信赖的果树专家。近日,凭借着出色的工作成绩,樊庆军被评选为2022年“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郓城县西张楼村和后辛庄村有种植苹果的基础,按传统的技术模式种植,亩产高的也就3、4千斤,效益较低。在樊庆军的帮助下,两村共计建立了600亩的苹果现代矮砧基地。樊庆军多次到基地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并带领果农外出参观示范样板,将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传达到每一位群众。经过樊庆军与果农共同努力,该基地苹果亩产已达5000余斤,亩均效益近万元。
经过数年的推广,截至目前,菏泽全市已发展采用现代果树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各类果树种植园七八万亩。此类模式下,大部分种类果树比之前早结果1至2年,丰产期亩产增加约1000至2000斤,且果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亩均增加效益约2000元。
推广先进技术模式,引导果树种植转型升级
前些年,作为山东省“三区”科技人才、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菏泽市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副团长,樊庆军每年下乡扶贫达100余次,深入到各县区乡镇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果园中,现场解决群众急需技术难题。特别是针对贫困户,樊庆军精准施策,定点帮扶,保证困难群众果园先进配套管理技术落实到位。
27年来,樊庆军始终坚持服务农民群众、助推农村发展,如今更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发力。“我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到大地上,让科研成果挂在果树枝头,让果农笑在脸上、甜在心头是我的最大追求。”樊庆军说道。
长期下沉果园工作、调研,樊庆军看到传统种植模式的根基依然深厚、弊端十分明显,相关技术模式亟需升级,群众增收无从谈起。根据菏泽土壤气候条件,樊庆军积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果树宽行密植、下垂枝结果、起垄生草、配方施肥、支架栽培等现代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技术,让果树生产从技术复杂、管理繁琐、费工费时的传统栽培模式转变为管理简便、易学易懂、机械化生产的现代省力栽培模式。
巨野县东李楼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产业基础差,一些群众希望通过种植果树致富,但种植模式普遍粗放,技术水平较低,以致效益不达预期。村民徐金聚种植了3亩的桃树、苹果树,但因缺乏技术、管理不善,果树产量不高、品质不佳,没有市场竞争力,一直挣不到多少钱。在下村扶贫的过程中,樊庆军结识了徐金聚,多次到其果园现场指导,亲自修剪示范,并在走前给徐金聚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此后,徐金聚一遇到管理、技术上的难题便第一时间向樊庆军打电话求助,樊庆军总是予以耐心细致讲解,帮助其解决问题。徐金聚下田早,有时会在凌晨5时许打去电话,樊庆军也从未抱怨,没有挂断过一次电话。经过樊庆军的帮助指导,徐金聚的果园于当年实现了丰收,并卖到了好价钱。
上一篇:防疫不误农时,北京大兴封管控区里的果树有人
下一篇:没有了